《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通用15篇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鬓发苍苍的莫翰奇望着手中沉重的日记,重新忆起那个几乎被自己遗忘了姓名的男人。微微泛黄的纸页上,辅育院森严的铁门……在1949年的冬天。
一个通过应试的代课教师踏上冰冷的雪地,望着眼前同样冰冷的铁门。作为一个音乐家,他对自己沦为这所教育“问题学生”的辅育院的小小教师,不禁感到绝望。人生跌入谷底,就连“池塘畔底”这个名字,在他看来都是一种巨大的讽刺。
他叫克莱蒙·马修,一个“过气”的音乐家,发誓永远不再进行创作。对这个辅育院的情况一无所知的他,对这儿的一切感到惊愕——杂乱的陈设,苛刻的院长,还有几乎不能让人省心片刻的学生。他看起来完全是一个落魄的中年人,笨拙地想要从学生手中抢回名册,慌乱地寻找自己的乐谱,在别人询问时却总为学生开脱。
马修老师是善良的。他没有把葛贺克送去院长办公室,而是达成私下协定,并在麦神父病情恶化时温柔地宽慰了他;他为了贝比诺呵斥孟丹;他替郭和颁隐瞒了偷钱的真相……是的,他就像父亲一样爱着这些孩子,却并不骄纵他们。我记得他和莫翰奇母亲的对话:“您没有孩子?”“倒不如说我有60个。”
然而,这部电影之所以能成功,并不仅仅因为影片中的“师生情”题材和打动人心的纯美音乐。一部好电影势必能留给观众一个认真思考的空间,不论是人物,抑或是情节。
片中,莫翰奇似乎是马修老师教育的最好佐证。他在马修老师的帮助下进入了里昂音乐学院进行进修,成为了有名的指挥家。可是,阳光背后总存在阴影,比如孟丹。这个少年似乎一直都是被排斥的存在,有人认为他离开时的回头一笑是在暗示他将归来,同时为之后的纵火事件做铺垫。但我却并不这么认为。
显而易见的是,导演意图将马修老师与校长进行对比。的确,院长似乎从未相信过孩子们,认为他们无法改变,尽管他也曾受到他们一定程度的影响。他不相信孟丹,所以为了孟丹子虚乌有的偷盗痛揍他。孟丹似乎也从未被马修老师感化,否则他不会在辅育院放火进行报复。真的是这样吗?
影片中,在远处渐渐弥漫的烟雾旁,一小团香烟的雾同时弥漫开来。少年注视着被烧着的辅育院,眼神复杂。他吹熄了手中的烟,转身背对山坡上燃烧的院落,消逝在镜头里。校长的升迁因为这次事件化为泡影,而60个孩子因为与马修老师一同出游幸免于难。
孟丹一直是个毫无感情的恶人而已吗?
“但是,我警告你,不准和贝比诺说话,不准靠近他,我甚至禁止你看他,我说得够清楚吗?”夹杂着怒火的警告,赤裸裸的威胁。孟丹没有回答。他默默垂下眼睑。
这个镜头从此住进了我的心里。我想,那时,他应该理解了马修老师对学生的爱。
在加入合唱团时,马修老师说他唱得不错,有副男中音的嗓子,只需多加练习。他敏感地发问:“你说什么?”马修老师回答,这不是什么侮辱,只是指用粗低的声音唱歌。由此可见,在孟丹的世界里,一定始终存在着蔑视的目光,甚至久而久之,他都已经习惯,再遇上与他人交流的情况,他会始终保持警戒,甚至挥起拳头。那也只不过是他选择的一种保护方式。在他张狂的背后是不被理解的痛苦。他抽烟喝酒,他桀骜不驯,他想掐死院长,他欺负弱小,他在辅育院纵火……但他也有情绪,他的肆意妄为,谎话连篇都只是表象。徘徊在“危险边缘”的少年,独自承受着被冤枉的愤怒和伤痛。在之前,马修老师对莫翰奇说,粗暴无礼并不是他的本性,不是人人都可以学孟丹。下一个镜头是孟丹疼痛的眼神,他迅速离开了教室。这样敏感、习惯用刺武装自己的少年,他也需要爱,需要有人关怀。
孟丹显然被忽视了太久。他说:“我才不愿意看到那个老家伙呢。”同时,外界的人们也以异样的眼光看待他,尤其是院长对他平白无故的冤枉。这也导致了之后纵火案的发生。但我仍然相信,马修对孟丹是有影响的。孟丹回头的一笑,更像是一种肯定。之后的纵火案,孟丹更多的是对院长的报复,选择在大家外出后纵火,也证明了他的本质并不坏。
影片中另一个复杂的人物是院长。第一遍看时,不是没有疑惑的。院长明明已经变了,为什么还会赶走马修?这似乎并不能简单解释为情节需要。对此,有人认为这正是西方电影的成功之处:一个人物并不总有坏的一面,人性本身,就是复杂的。我同意这个观点。绝对的好和绝对的坏本身就并不存在,如孟丹,如院长。我看到院长站在椅子上一遍遍制作、放飞纸飞机,从纸飞机很快跌落到能连着盘旋好几圈;看到院长被球砸到头之后抛下一句“掩护我”,然后和孩子们一起踢球……这或许是“池塘畔底”最美好的镜头。
然而,这份美好并未改变院长追名逐利的心和对孩子们的不信任。有种东西似乎是骨子里的,擦不净抹不掉。比如院长“防患于未然”过了头的心态。在他看来某些孩子是邪恶的,是渣滓,就算某件坏事不是他干的,迟早总会惹祸。不得不提的还有存在他身上对个别孩子浓重的歧视,这种歧视在中国教育中也是广泛存在。尽管那些老师并不是都像院长那样体罚学生,但说起某些老师对待学生的差别,许多学生应该都有体会。对待回答错了问题的贝比诺,院长让他把题目抄一百遍,而对待波尼,他却让他到修女那儿领饼干,在波尼犯下“拿破仑也是受枪决而死”的错误之后,院长却并未斥责只言片语。这真的公平吗?
自然,院长这样的老师仍然存在,但是像马修这类老师也并不少见:为了学生辛勤奉献,为学生的进步感到喜悦。影片中,尽管马修老师最后因为那场火灾被迫离开,同时院长规定不得送行,但那漫天飞舞的纸飞机和窗口中不断挥舞的手,却是对他最好的慰藉。手捧着学生们满满的祝愿,马修离开了“池塘畔底”辅育院。从一个落魄的、发誓不再创作的音乐家到为学生们写歌、充满创作信心的马修老师,他懂得了“永远别说永远,一切皆有可能”,变得乐观积极。尽管他创作的初衷只是为了用音乐拯救那群孩子,但他也在这个过程中找回了方向,重拾理想。
马修老师就像是一位布道者,用一个个美妙的音符,改变了孩子们的心。影片的最后,在贝比诺的语声中,我们看到那个执着等待星期六的小男孩被马修老师抱上了公车。日复一日的等待划上了圆满的句号。那天是星期六,贝比诺终于结束了他漫长的等待,跟着马修老师离开。
马修老师再没有时间作词作曲。他将教音乐作为他的终身事业,为此奉献了一生。他在人生的最低谷遇见了“池塘畔底”,他改变了孩子们,孩子们也改变了他。
他们曾彼此救赎。在漫长的岁月里,彼此心中始终留存着浓浓的暖意。它不会为时间所消磨,无论多久,一旦回忆起来,即使身处黑夜,也能看到不灭的光芒。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国电影,又名《唱诗班男孩》、《歌声伴我心》。整部电影没有华丽的服饰,没有豪华的背景 ……此处隐藏29813个字……被带走,会不会他最后真的就被马修老师的人性化教育所改善呢?毕竟人性本善。
这是我第二次看这部影片,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学生们送别马修老师的画面。从高楼上的小窗户中慢慢地飞出一架架纸飞机,上面写满了学生对老师的祝福;窗户太高,孩子们只能向老师挥手告别,马修深深的感受到了他们对自己的眷念,感受到了这些孩子们美好的心灵正在释放绚丽的光彩。
作为第一年工作的我,还没有经历过送别学生的场面,当我看到学生送别马修老师的画面时,我就不禁幻想着自己送别我心爱的孩子们时的情景。从离开教室的那一寸土地,我想象着把我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的照片放大,粘贴在他们离开的路两旁,广播里放着我们一起听过的歌曲,讲着我和他们在一起的趣事,最后的拥抱是我对他们最好的祝福。
影片结束了,马修带着终于在星期六等到爱和家的小派皮诺离开了,“池塘之底”也会折射最灿烂的阳光,就是我对这部影片最大的感悟。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5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位“过气音乐家”马修到一所“池塘底学校”担任代课老师期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池塘底”,字面上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是暗无天日的、没有希望的、最底层的。用它来形容一所学校单从字面上理解想必这所学校也是最差的,里面的学生也是无可救药的。这是“池塘底”给我的第一个感受。果不其然,学生恶作剧弄伤老师的眼睛,盗取老师的私人物品,思考的深入一些,造成这样的原因,更多的是长久以来的教育方式。来到“池塘底”的都是被父母觉得没办法管制甚至无可救药的叛逆期儿童,而“池塘底”势力铁血的校长制定的学校规矩“犯规、处罚”,不给你解释的机会也不理会行为的动机,就对学生进行关禁闭罚、劳役打骂,这就是“池塘底”的管理模式,没有人性没有温度,让原本叛逆的孩子更陷叛逆中去。而片中的主人公马修是一名代课老师,他的到来他的与众不同让孩子们觉得新奇,他的耐心包容让孩子们可去信任,他的付出争取让孩子们燃起了熄灭的希望,他依孩子的爱好组了合唱团,教他们唱歌,他每个人都不放弃,发掘他们的闪光点,给他们安排不同音部。慢慢的,冬天走了,春天来了。
片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拥有极高音乐天赋的皮埃尔,也不是超级可爱的贝比诺,而是笑起来令人印象极其深刻的蒙丹。我觉得他是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试想一下,倘若没有他,马修的合唱团会继续进行下去,且会越来越好,因为在马修组合唱团组之后,学生犯错越来越少,影片气氛越来越温馨,连校长都会折纸飞机都跟同学一起踢足球了,可见马修的合唱团真的给“池塘底”带来了阳光跟春天。直到蒙丹的到来,他的话语他的行为,你会发现他是一个心理跟其他叛逆小孩很不一样的人,在他接近皮埃尔的时候我那一瞬间我都觉得他是一个变态。而在校长冤枉他偷钱的时候,手掌啪啪的刮在他脸上,就像有深仇大恨一样,他不承认,不说话,在最后忍无可忍的时候才反击。他当时的表情隐忍到极致,眼里的怒气在膨胀,我想他应该也希望被理解但又不屑被理解,因为在他的心里已经将校长当成了仇人。如果一个人有那么一个可能会去理解你,必然不会先用那么暴力的手段逼供。在他被警察带走的时候,他对着马修笑了,当时我没有想到他会再回来,因为这个时候他的离开,我觉得离开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地方就不想再回来,我以为那仅仅是他离开的微笑,依然很坏很坏又有一种告诉马修我要走了的情绪在。后来看到最后他回来放火烧了学校,不算意料之外也不算意料之内。
我在想,其实“池塘底”的孩子们也是现实社会中的孩子的真实写照,他们兴许在某一方面拥有极大的天赋,但是迫于某些原因他们无法将天赋发挥出来,他们也有可能遭遇到不平等对待,他们想做的不被认可,他们内心的东西得不到肯定,他们有的时候做出一些他们以为能够吸引人眼球的事情,其实并不是他们多坏多调皮,是他们想要得到一个关注。我们越成长会越容易明白什么对什么错,在处理同一件事上,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想法跟做法,而孩子有些时候的做法就是他们在他们那个时期的想法,而我们已经度过了那个时期我们常常会用我们现在的做法来规范他们应该这样做,我们会认为这是好的,而孩子不如自己想的这样做他就是不正确的不听话的,甚至严重的就是觉得他们无可救药,但是我们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问题没有想过为什么他会那么做。人之初性本善,特别是一个孩子,他涉世未深不可能说内心有多坏,对于犯了错误的孩子我们更应该耐心的去教导而不是用冰冷的规定进行处罚,或是放弃一个孩子,就像新加坡一部电影《小孩不坏》里面说的“一个苹果,坏了一部分,就把那一部分切除,其余的都是好的,不应该放弃”。特别是作为父母,家庭教育真的很重要,孩子小时候的学习方向就是父亲母亲如果家里人教育的不好,导致了某些问题出现还不知道只是一昧的责怪孩子,将孩子投放到某一个机构,那样没有正确沟通,往往会害了一个孩子。就像杨永信的网戒中心,很多父母将觉得教不了的孩子送进去,但我觉得家庭里面的沟通才是最重要的,太多东西是长久沉淀下来的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网戒中心的教育方法就是电击,我觉得那真不适宜一个青少年,那所谓的治疗得到的成果只是一个人的恐惧跟久而久之形成的抑郁,他并没有让人的内心真正改变,而是造成了某种植入人心的恐惧,我觉得这已经不是在教育了,是在逼,逼一个孩子变回一个父母、他人眼中好孩子。
其实不论在什么国家什么地域,儿童的教育都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我看过两部印度影片,讲述的是错误的教育方式转化成正确的教育方式对一个孩子对一个群体的影响。事实证明硬式教育就是阻遏了孩子的全面发展,无法释放孩子的天性,他们在想象力丰富天马行空的年纪里遭受了压抑,让原本只是因为叛逆期而犯一点错误的孩子没有改变的机会,一错再错,内心也留下磨灭不去的伤痕。我经常帮家里人带小孩,你跟小孩子呆久了之后你会发现小孩子虽然小但是有的东西他真的是能记很久很久甚至是一辈子的,他也有他自己的一个思维逻辑。类似于“放牛班”里面的孩子在现实中其实还有很多,只是我们的生活中并没有那么多的马修老师。且在我国,我们开头读的12年书就是为了一个高考,高考完全就成了我们的目的,老师教学的目的说白了也是为了高考,而分数就成了见证一个学生一切的标准,我一个初中老师跟我们全班人说过“我告诉你们,老师喜欢的就是那些成绩好又听话的学生”。我觉得喜欢成绩好的学生是人之常情,哪个老师不想自己学生成绩好又听话?换作我是老师我也想我的学生又拔尖又听从于我,但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成绩优异,所以请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可以多点喜欢成绩好的学生,但不要带有色眼镜看待成绩不好的学生,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成绩好只能说明他在这一方面用了功下了努力,但并不代表他的人品性格就一定比其他人的高尚,而高考也是为了拼取一个好学校望日后找到一份好工作,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也有好多老师都会说要学会做人才最重要,但是在做人方面差生有时候往往也会输给分数,老师更多偏袒的还是高分的好学生不是吗?
再整理一下思绪,观完整部影片整体上我看到了很多正能量跟天真烂漫还有孩子们合唱时也带给我的一种震撼力。相比于那些负能量跟冷酷的人物形象,我更乐衷于去欣赏马修的性格与处事方式,我相信世界上肯定有不好的情况存在,但是也有很多美好的存在!
文档为doc格式